嘉義創業誌 好店專訪

SHOP INTERVIEW.


嘉義創業誌017 - 三代父女傳承庶民和風味:盧昆常。盧雅羚。新台灣餅舖 『 堅持傳統與顛覆創新,可以對抗也可以並存 』

2020-08-03 | 黃昭翰/ BOB HUANG/ 專員 | 3153

嘉義創業誌017 - 三代父女傳承庶民和風味:盧昆常。盧雅羚。新台灣餅舖 『 堅持傳統與顛覆創新,可以對抗也可以並存 』

嘉義最日本味的經典糕餅舖


位於中山路圓環旁的新台灣餅舖,一直是嘉義人從小到大的記憶,也是許多人嫁娶禮餅的必選品牌:沒有新台灣餅舖,這婚事就辦不來。從小筆者對於新台灣餅舖的記憶就是如此鮮明與深刻,除了抱著來採訪活歷史的心情前來之外,新台灣餅舖也是嘉義創業誌採寫對象裡,第一間在維基百科上有紀載的商家,真是太有趣了!一走進新台灣餅舖迎面而來的就是新台灣餅舖二代盧昆常先生及大女兒,三代盧雅羚小姐。

說起新台灣餅舖的故事,從牆上一系列日治時期的老照片不難看出歷史悠久。前身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吉田秀太郎於西元1901年創立的「日向屋」本舖,也是嘉義早期日式糕餅名店之一。後來吉田秀太郎傳給外甥小林幸太郎經營。當時盧福先生(盧昆常先生的父親)是「日向屋」的業務員,與當時日向屋的師傅學習認識日式糕點「和菓子」的製作與文化意涵,因此深受老闆小林幸太朗的賞識與栽培,奠定後來經營糕餅舖的基礎。台灣光復後民國35年,盧福先生排除萬難在原日向屋店面,重新創業並取名為「新台灣餅舖」,至今超過一甲子,也是嘉義唯一一家保留傳統日式糕點風味的餅舖。

佳節禮品的時尚流行指標

新台灣餅舖當時是禮品流行的指標,如羊羹、日式饅頭、麻糬、泡芙、洋菓子等,深獲名流士紳的喜愛。而其禮盒也是上流社會餽贈答禮的指定商店。盧昆常先生回憶起,民國53年那場白河大地震,引起祝融之災並將原日向屋的巴洛克式建築燒毀,為了繼續營業搭蓋臨時木造房,直到民國57年,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現在中山路圓環所看到的模樣。民國67年二代盧昆常回嘉義,在父親身邊學習準備接班餅舖生意。民國69年有鑑於日式點心的老師傅逐漸凋零,於是特意從日本聘請日籍的和菓子大師新見幸一老師進駐新台灣餅舖,負責日式和菓子的傳承指導。當時二代盧昆常也列班上學習,從而進入日式糕餅的領域。至今在新台灣餅舖仍可買到當年完整日式風味的產品如神木羊羹、日式饅頭等。

民國五、六〇年代,盧福先生十分熱心投入培育少棒隊,家裡也出了「七虎少棒」國家代表隊盧瑞圖。二代盧昆常先生其實是輔大生物系畢業,服役結束後到烘焙學校接受正規的訓練,本來要去美國留學的計畫也因雙親年邁,繼而返鄉加入家族事業的經營。盧昆常先生說60-70年代是新台灣餅舖最顛峰。當時坊間盛傳:「嫁娶就是要吃新台灣餅舖的大餅,非此莫屬」。反映了當時的盛景。

光復後的創新

光復後雖然和風糕點漸消退,但新台灣餅舖仍與時俱進,盧昆常先生接班後除了跟正宗日本師傅加強技術外,也購入自動包餡機。後來更去歐洲接受歐式點心訓練,買了西德的歐式麵包爐,當時連在台灣都很少見,更別說嘉義。此外連義式冰淇淋也有製作,在當時一碗麵15元的年代,一球冰淇淋賣25元,依然賣得嚇嚇叫。民國四、五〇年代新台灣餅舖增加了販售項目,年節贈禮是大宗,品項以進口食品及南北貨居多,例如烏魚子、墨西哥車輪鮑魚、可可粉奶粉、罐頭食品,過年甚至連板鴨、金華火腿等都很搶市。直到民國67年政府推行軍公教福利商店,將民生消費品普及推廣,市場才開始被瓜分,於是重新將經營重心拉回餅舖本行。

身為三代接班的大女兒盧雅羚,輔大日文系畢業後在傳產行業當總經理日文秘書,之後又到了外商光電產業,直到103年回到嘉義。初回嘉義幾年父親盧昆常先生意外找到日向屋早期在日本的聯絡方式,於是讓日文專業的大女兒寫信過去,沒想到就這樣聯繫上日向屋家族。民國97年兩邊家族在日本九州相會,日向屋的老奶奶是小林幸太郎的女兒,八旬以上的高齡了還帶著嘉義女中的領巾出現。

盧雅羚說道,其實家族裡是妹妹先回來的,因為妹妹念高餐又讀飯店管理專業,回到嘉義市在耐斯王子飯店上班,妹妹認為如果沒有回來幫忙,家裡的生意必然會慢慢凋零,回來之後感到孤軍無力,所以開始遊說姐姐也回來,盧雅羚說,其實沒有特別覺得要或不要,就會感覺時間到了老天爺還是會讓你回到家人身邊,即使考慮到成家的問題也總私心的希望能離家裡近一點。

接班的衝突?

其實接班工作不像過去的企業傳承那樣制式,隨著大時代的變化,接班人往往需要做的不只是傳承原有的業務,更得著眼變化急遽的未來,接班如同創業一說並不無道理。目前新台灣餅舖的產品研發由父親盧昆常負責,大女兒盧雅羚則負責後勤與業務推廣銷售,父女常常在推廣品牌互相交換想法,但常常在溝通中能感受兩代教育背景的不同,例如產品包裝上,過去的漢餅強調的是真材實料與工法,但如今競爭者多,市面上充滿各種改良禮餅,有些重包裝,有些重行銷,有些重手工等,不同的品牌有各自的市場切入點,到底新台灣餅舖要堅持日本風味,或開創全新品牌,就是父女間時常有爭執的地方。

盧昆常先生說,新台灣餅舖一直想要突破,但同時背負著傳承日治時代開始的經典味道,很多的改變並非容易,他不會認為女兒們的想法不好,只是希望在許多改變上可以和本體有連貫,若要有大幅度的改變或開發,創立子品牌當作全新嘗試,不無不可。

盧雅羚小姐則說道,第一、二代的代溝來自於爺爺的嚴謹威嚴,只要是他鋪好的路,照做就好,就算二代想要溝通可能也沒用。而二、三代的代溝則來自想法的兩極,父親受日本教育影響,會希望堅持自己熟悉的傳統,就算想要嘗試創新,但礙於各自的堅持,往往沒有結論就是最終結論,但事業經營就是如此,很多事情就是不斷不斷的嘗試與溝通(笑)。

二代盧昆常先生給即將創業者的建議

創業是很困難的,所以態度與決心上一定要堅持,尤其是自己產品的品質,千萬不能圖方便就輕易改變,也不要為了利益放棄初衷,人家常說戲棚底下站久了就是你的,這就是堅持的重要性,為了最終的開花結果,一定要堅持初衷!

三代盧雅羚小姐給即將創業者的建議

堅持與熱情,這是不變的初衷,年輕人是充滿希望的,雖然想法有時會顛覆傳統,但既然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那也是要堅持!才有機會創造自己的價值,同時繼續發揮想像力,去替每一個一成不變的營業模式創造嶄新的可能性!

  • 新台灣餅舖
  • 地址:嘉義市西區中山路294號
  • 電話:05-222-2154
  • 時間:早上08:30 - 下午21:30
  • 臉書搜尋:新台灣餅舖

攝影/編寫 黃昭翰  與談/採訪 陳香縈

相關文章